我为机场“代言”
来源:中国民航局2019-09-04 10:52 分享到: 字体: 打印本页

  

  2009年11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昆明机场工作。得益于在部队积累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我迅速从安检一线岗位脱颖而出,并于2010年6月被借调到昆明机场安检站党委办公室工作。我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统一宣传口径、规范新闻格式,力争让新闻稿件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粗略地看,统一宣传口径的工作似乎并不复杂,只要冠上“昆明机场安检”的“头衔”就可以了。然而,真正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头衔”变了,文章的内容、说话的语气也要与之相符。我除了认真编辑好每一篇文章之外,在文章发布前,还会先设想一下:这篇文章发布以后,会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吗?

  最初的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对于安检站这样一个容易出新闻的部门,我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错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对于边工作边写稿的通讯员,我生怕由于自己工作能力尚有不足,辜负了大家投稿的诚意;对于统一宣传口径、规范新闻格式这些工作,我生怕无意间给大家设立了写稿的“门槛”,既影响了新闻宣传工作,又让人怀疑我待人处事的基本品格。

  实际上,一线岗位的通讯员往往不太熟悉新闻知识,写作水平也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规范新闻格式工作量很大。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我用心地“雕琢”每一篇文章:有的文章写得很长,真正有用的话却不多;有的文章很有新闻价值,但逻辑性差,显得很零乱;有的文章修饰的词语太多,不仅没有让人觉得文采出众,还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掩盖了……

  回首我的“编辑”生活,虽说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肩不用扛、手不用提,但紧张的工作节奏仍让我感觉非常疲惫。每天下班回到家后,就想瘫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但那些被我“编辑”过、被各类刊物纷纷转载的文章,倒也实实在在地给我带来了快乐。

  想起初学新闻写作时,一位讲课的编辑老师曾说过:一篇好的新闻稿件,没有必要把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一一点到,而是要通过身边那些卓有成效的典型事例,反映出所在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2011年7月~2016年2月,我又调到综合业务室,负责把安检站查获新、奇、特物品的情况整理成工作简报,上报民航局公安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在编写工作简报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客观地反映安检一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业绩,因此昆明机场的工作简报时常被当作经验交流材料,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其中,昆明机场安检站连续查获大宗毒品的案例上报后,在民航业界引起轰动,也受到了云南省禁毒委员会的通报表彰和奖励。

  与此同时,我将手中掌握的工作信息改写成新闻稿,适时发给《中国民航报》,从而有了一批富有昆明机场特色的新闻作品。2013年3月27日,《机场里的“火眼金睛”》刊登于《中国民航报》,获云南省2013年“五一新闻”一等奖;2014年10月15日,《机场安检“火眼金睛”智破毒贩阴谋诡计——昆明机场安检站“十一”黄金周截获大量毒品可疑物》刊登于《中国民航报》,获云南省2015年“五一新闻”二等奖。

  有人曾问我,你已经离开宣传部门了,更没有直接从事这项工作,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新闻素材?我总是这样回答他们,从生活的角度来讲,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时候,总会为你留着一扇窗。只要肯用心、肯努力,透过这扇窗,总能找到一丝光亮。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新闻写作是一个技术活儿,若是缺乏新闻敏感,即便守在新闻面前也是“睁眼瞎”。

  2017年11月~2019年2月,我把在质量控制室当内勤时的工作心得写成文章,先后在《中国民航报》发表了7篇,从《昆明机场安检质量控制工作侧记》入手,介绍《做安检“医者”为安全服务“把脉”》的工作流程,用《机场安检的“铁血柔情”》提升服务工作质量,实现了《从“严于律己”到“宽以待客”的跨越》……这些反映昆明机场安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文章发表后,让行业内外关注民航的人对昆明机场安检质量控制工作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有一些友邻机场来人、来电交流学习。

  现如今,我来到昆明机场工作已经近10个年头,工作岗位也几经调整。但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是否直接从事宣传工作,我都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闻式”的敏锐嗅觉,不断寻找新颖的写作题材,用自己的文章为机场“代言”,说一说机场员工的“心里话”,讲一讲大众想知道的“机场事儿”。(作者:赏存全 单位:昆明长水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