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里孵出的“金蛋”
——访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中心
刘斌
编者按
历经十余载,国产ARJ21新支线飞机终于飞上蓝天,即将为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谱写新的乐章。作为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首款涡扇喷气飞机,它经由中国民航局第一次完整、严格地按国际标准进行适航审定,并颁发了型号合格证。
对于国产民机制造和适航审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也作出重要批示:国产ARJ21支线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广大参研参试和适航审定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研制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前面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很严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在做好ARJ21飞机后续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C919大型客机项目,让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早日在蓝天上翱翔,成为彰显中国装备制造实力的新名片。
在中国民机事业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您是否想知道,中国民航适航“国家队”究竟是如何团结拼搏、攻坚克难,与中国商飞共同打造中国大飞机的先遣机——ARJ21-700的?本报特别推出专版,将陆续选载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斌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适航报告》。
从零起步 培育科技人才
四月艳阳天,大地回春,我走进中国民航大学美丽的校园。65年来,这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建立的高校,伴随时代风云高歌猛进。
新校区位于千禧湖畔,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气宇不凡。老校区内则矗立着“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熠熠生辉的塑像,“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校训激励着民航学子们奋发向上。
整个校园里生机勃勃,朝气四溢。拥有国际视野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品牌令世界瞩目。民航机务、空管、飞行、乘务、经管等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被融入到“民航强国”的时代大潮中,“未来民航人才的摇篮”如东升的旭日般耀眼。
在国人追逐大飞机梦想的进程中,中国民航大学奋斗不息,在培育航空人才的摇篮里孵出了“金蛋”。由学校建立的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简称“适航审定中心”)逐步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民航局适航联合推进委员会下设的官方技术支持机构。中心副主任王鹏指着南校区的一块空地对我说:“国家大飞机专项投资2.8亿元,第一期工程已准备启动,3年内将具备世界先进的适航审定技术研究条件,为中国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的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让我大开眼界,工作台上摆满了显示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试验仪器,实验室副主任田毅等十多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做试验。
王鹏带领的团队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ARJ21-700飞机适航审查过程中,他将自己发现的系统安全性和机载系统软硬件技术难题带回学校研究。然而,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经验十分有限,国外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也参差不全,于是在中国民航局适航司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从零起步,建立了这个实验室,为ARJ21-700飞机的适航审查提供技术支持。
现在这个适航中心有科研人员40多人,平均年龄30岁,很多都是“985”高校和中科院等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其中一半具备博士学位。
目前该中心还在不断吸纳人才,为中国大飞机C919的系统安全性和机载电子软硬件研发和审定提供支持。
中科院毕业的助理研究员薛茜男博士说,2012年来到中国民航大学这间实验室,读博期间研究的辐照理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美国FAA在ARJ21-700飞机影子审查时衍生出“单粒子”问题,需要我们做相关的深入研究,也能逐步发现许多前瞻性的课题,大有可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国民航大学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因其所获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在业界名声大噪。国家工信部和中国民航局相关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来实验室参观指导。中国商飞前任董事长张庆伟和现任董事长金壮龙、总经理贺东风也曾多次莅临。在民航科技摇篮里孵出的这颗“金蛋”,有朝一日必将会飞出展翅翱翔的“金凤凰”。
王鹏:“拼命三郎型”的带头人
王鹏的头衔和荣誉有很多,他是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副主任,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组电子硬件专业负责人,C919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委员。
此外,王鹏曾是中国民航大学“十佳”大学生、民航大学“十佳”教师以及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和“131人才工程”。他还获得过“中国民航科技进步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2004年,王鹏作为“十佳”大学生,被民航大学选派赴法国国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航空安全管理,半年学理论,半年实习。
实习期间,王鹏在空客的一家货运子公司为名为“大白鲸”的A300-600ST飞机做数据链路改装方案。他同时做了4套工程设计方案,并详细分析论证了成本、工程量和适航符合性,系统化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系统安全性理论,他给出的最优方案最终被公司采纳应用。
学成回国后,王鹏登上民航大学的讲台,给本科生讲“大气数据系统”和“无线电导航系统与原理”专业课,并参加了“农5-B”小型飞机的型号合格审查。
2007年4月,王鹏进入ARJ21-700飞机适航审查“国家队”。当时他只有25岁,是“国家队”年龄最小的成员。
10年岁月,王鹏与ARJ21-700飞机一起成长,适航审查的实践更让他如虎添翼。在系统安全性专家成伟的指导下,他承担重任,突破难关,完成了机载电子硬件的适航审定任务。并且,他还把审查中的难点问题带回学校,深入开展科研活动,创立了国内首家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进而促进大飞机重大专项在民航大学投建了3个国家大型适航审定实验室。
王鹏是个“拼命三郞型”的带头人,在从事适航审查工作期间也不耽误教学,经常利用周末给学生上课。
在适航审查期间,他白天全力以赴地工作,晚上花时间研读技术资料,日以继夜地翻译出《机载电子硬件设计保证指南》等系列标准。
这些数以百页计的技术资料深奥艰涩,每个词都有专业定义,理解和翻译起来难度较大,但王鹏硬是花了大量时间把它们“啃”了下来,对申请人研发飞机和局方进行审查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在对ARJ21-700飞机19家主要航电供应商共计22种复杂电子硬件的适航审查过程中,因为许多方面涉及核心技术,供应商不会提供技术资料,只能采用现场审核的方式。王鹏只能在有限的审查时间内,查阅大量原始设计文档,一方面对于公司流程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要对设计的技术细节进行审核。只有对系统工程、质量与构型体系和各种语言编写的代码和测试结果都精通,才能系统性地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有符合性结论的判定,否则只能听任别人忽悠或者难以把握核心的安全问题。
在适航审查中将要用到的一些技术方法及其判定准则,我国此前都不曾做过,而王鹏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校,申请创办实验室,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并投入了850万元人民币。公司初创时,只有王鹏、田毅两人,现在企业规模已经发展到20多人。借助专业的实验室,王鹏对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定。
善学勤思 知行合一
王鹏今年34岁,年富力强,但是因为工作时久坐,腰椎盘过早突出,头发也花白了许多,笔者问他:“是遗传吗?”他笑而不语。王鹏在新疆出生、长大,从新疆考上中国民航大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骨子里有着中原大地的韧劲,血管中流动着新疆这片沃土的热血,无论是做适航审查,还是科研教学,都有一股子拼劲。
读大学时,王鹏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实现了中国民航大学在国家级奖项上零的突破。在法国学习,厚达1134页的英文资料,他一页一页地吃透,用以指导“大白鲸”的改装方案设计,其敢“啃硬骨头”的倔强精神逐渐显露。
在带硕士研究生时,王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极为严格,但在生活中却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没有半点官腔,甚至还曾带过比他年龄还大的从航空工业领域回炉深造的学生,为工业方输送了急需的人才,同时也为自己创办的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增添了新的力量。
加入ARJ21-700飞机适航审查“国家队”后,机缘巧合,王鹏又遇上了一位好导师成伟。成伟拥有丰富的运12飞机适航审定经验,理论基础深厚。王鹏虚心向学,将技术难题带回学校实验室继续研究,并亲自设计编程,带领科研团队进行设计复现和技术攻关。在适航审查中,他有理有据地向供应商提出问题,确保了对适航符合性的准确判定。
王鹏创办的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自2009年成立后,其工作量成倍增加。ARJ21-700飞机适航审查的标准高,对于需求、架构、设计和测试的每一个过程目标明确,每一行代码与需求必须对应匹配。对于安全等级为最高级的A级芯片,除了严谨的编码要求外,为了保证其健壮性,甚至需要3倍于编码的工作量来进行测试。王鹏既当带头人,又具体参与设计测试细节,经常挑灯夜战,加班加点。
王鹏善学习,勤思考,跨越了三个业务领域:机载设备电子硬件研发、系统安全性和系统工程。在适航审查和科研攻关的实践中,他体悟到:点上的技术易攻破,面上的研发体系、总体规划难解决,所以又开始研究系统工程科学,向国外专家学习先进的模式,请他们讲授整体框架设计经验,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工业实践和当前发展阶段的技术研究和管理体系,用内控体系实施过程控制,使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具备适航性。
采访期间,我们曾一同去空客A320飞机天津总装厂参观。总装厂房内的生产线设置、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完全与德国汉堡和图卢兹的工厂一模一样。现场看起来冷冷清清,但零部件摆放井然有序,工作流程十分清晰。王鹏感慨地说:“这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体系管理模式,将庞大的物流供应链、生产制造链和交付服务链融为一体,效率非常高。法国人天性浪漫、注重生活品质,每年休假很多,但因为系统工程规划有序、执行流程科学规范,每个人的工作量并不大,其工作界面和工作内容清晰明确,喝着咖啡,像A380、A350这样的飞机就造出来了。他们的管理理念、体系和经验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
阎芳:放弃高薪聘请专注软件研究
阎芳是适航审查“国家队”系统安全性和软件专业审查组的主将,她与王鹏有着类似的经历,都曾是中国民航大学“十佳”大学生、民航大学“十佳”教师。2004年6月,她从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被选派赴法国国立航空工程学院留学一年。阎芳将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沉稳应用在了科研工作中,在法国留学实习期间,她在空客公司完成了有关“优化飞机维修流程方案”的论文,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得出了“科学细化流程,减少维修成本”的论点,其论文被评为“优”。
回国后,阎芳兼任学校中法硕士班的相关工作。一次空客公司的专家来校讲学,阎芳任助教兼翻译。讲学结束后,这位专家郑重其事地说:“阎小姐,我们很了解你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推荐你来空客公司天津总装厂工作,薪水是你在民航大学的三四倍。”
阎芳颇感意外,但很快冷静下来,回了一句:“谢谢,再说吧。”可万万没想到,半个月后空客公司天津总装厂的总裁给中国民航大学直接寄了一封商调函,在学校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阎芳也的确纠结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决定服从国家,学校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ARJ21-700飞机适航审查急需相关人才,她要为国家做贡献,并毅然拒绝了商调。不久阎芳就加入了中国民航适航审查“国家队”,走向ARJ21-700飞机审查一线。
阎芳基础扎实,悟性好,进入“国家队”后又遇上一位好师傅——王敏。王敏专业过硬、思路清晰,熟悉规章条款要求,她热心地把自己掌握的方法、经验全都明明白白地讲给了阎芳。阎芳也很用心,随着适航审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逐步提升。
在工作中阎芳认识到,审查不是独立的,必须与飞机各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了解“需求”,用“过程控制”的方法,从一开始便掌握全过程。
在ARJ21-700飞机的机载软件适航审查工作中,王敏主抓,阎芳配合;阎芳预审,王敏主审。她们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坚持国际标准,探索新的审查方法。此后阎芳还独立审查了刹车系统、液压系统和高升力系统等产品软件。阎芳不辞辛苦地频繁出差,深入到供应商生产现场进行严格审查。每次出差去国外,她长途奔波,晚上睡眠不好,就吃上两片安眠药,白天一整天在现场不声不响地坚持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学校的日子里,阎芳的科研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不仅ARJ21-700飞机的机载软件适航技术研究仍在继续,她还要承担学校适航持续发展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结题后组织出版了《运输类飞机适航解读》丛书。除此之外,阎芳还要给本科生讲课,带研究生,白天忙科研,晚上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喝一杯咖啡、吃两块饼干就又赶去讲课,每天日程都排得很满。
2006年年底,阎芳怀孕了,她的孕期反应强烈,领导关照她,但她仍坚持通过电话和邮件保持与“国家队”的联系,审查工作不间断,并照常在学校上班直到临产前一周。
现在,阎芳担任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系统安全室主任,在经历了国外留学和ARJ21-700飞机审查的历炼后,她迅速成长起来,正在为大飞机C919的机载设备软件适航审定提供支持。
大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考
在中国民航大学采访的那晚,笔者漫步在静谧如画的校园里,思绪万千。当今的时代是中国人追梦、圆梦的大时代,当今的趋势是中国人创新、创业的大趋势。
在中国民航大学的摇篮里孕育的“金蛋”——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是大时代的结晶,它源自学校机载复杂电子硬件验证实验室,而这间实验室又源自中国首款喷气涡扇客机ARJ21-700的适航审定工作。可以说正是ARJ21-700飞机的研发和审定,催生了这颗“金蛋”。
许多大学的创业科技园五花八门,而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则独树一帜,其研究方向和专业功能都十分明晰,紧密联系中国大飞机研发和审定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中国大飞机的系统安全性构建,在中国人追梦大飞机的历程中产生,又在其中发展。
中国大飞机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王鹏、阎芳这样的年轻优秀人才,他们不负众望,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学校的培养、指导,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蛋”孵出来了,其前景光明美好,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一定会有泥泞和坎坷。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民航人心怀梦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从“金蛋”中就一定会飞出“金凤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大飞机》作者)
飞行中的成都航空公司ARJ21-700客机。(余明 东方IC)
王鹏参加国际民航组织会议。
阎芳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