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雨过天晴,秋高气爽。注册参加“十九大”报道的47家境外媒体(含港澳台)的70余名记者,深入北京新机场建设施工现场参观采访。
本次参观采访北京新机场活动是“十九大”新闻中心(中宣部新闻局)安排的26条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成就的采访线之一,为使境外媒体记者感受“十九大”召开的浓厚氛围。
在新机场工程建设现场,境外媒体记者观看了题为《A New Hub A New National Gateway A New Driving Force》的新机场英文版视频,记者群中自发响起了掌声和“Great!(真棒)”的赞叹声。
新机场指挥部党委委员、指挥长助理、新闻发言人朱文欣介绍了新机场区域关系、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创新突破、绿色建设、建设目标等方面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随后,记者先后登上工程检查平台、深入航站楼二层施工建设现场采访拍摄。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现场看到:航站楼正在进行钢结构、二次结构、幕墙、金属屋面等工程的施工,飞行区、工作区市政交通工程正在进行相关施工作业,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放眼望去,“凤凰”羽翼愈加丰满,呈现出振翅欲飞的形象,蔚为壮观,境外记者纷纷竖起大拇指。
“It is really a big project.”“Beijing New Airport will br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a.”在实地了解新机场功能定位、人性化设计以及工程安全质量进度保障后,境外媒体记者对北京新机场未来的发展前景表示十分期待,对工程理念、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情况及在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赞叹。
“中国这几年变化非常大,今天看到北京新机场项目发展如此之快,令人震撼。”瑞士《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马蒂亚斯?穆勒说。
穆勒是德国人,他在中国已经工作了两年半,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9年,还曾担任太原学院老师。“中国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想象一下,欧洲花了四五百年取得的成就,中国只用了三四十年。”他说。
《澳门日报》记者铁怡说:“之前我们比较关注新旧机场的转运问题和空铁联运问题,这些担忧今天在这里有了答案。新机场的建设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也非常期待它能建设成为更加国际化、高水平的机场。”
加蓬国家电视台记者芒加?扬尼克也感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他说:“这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场,引入这些高科技不仅能让市民受益,也能让人们更加相信在中国飞行很安全。”
在《多哥新闻报》记者卡塔卡?托卡巴(Kataka Tokaba)看来,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将打开新的“空中之路”,加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陆两条通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我会将这些最新的发展信息传回去,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新变化”
民航局对此次境外媒体记者参观采访活动高度重视,提前与“十九大”新闻中心沟通联系,制定保障方案。首都机场集团、新机场指挥部细化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周密的行程安排、保障方案。指挥部总指挥姚亚波、党委书记蔡颢还主持召开保障工作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指挥部对项目介绍材料和回答记者提问内容提前酝酿、反复斟酌、充分准备,在介绍内容中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建设北京新机场的伟大意义,新机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作用,新机场建设过程中体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体制机制优势和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