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机楼外是登机机坪。如何安排旅客上下飞机,决定着候机楼的基本结构形式。早期设计的候机楼是单线式。飞机停放在候机楼外,一字排开,旅客从候机楼出来以后用登机梯上飞机。这种形式的候机楼前不能停放多架飞机,旅客还要在露天地上步行一段距离后才能登机。这种形式的候机楼,现在除了一些小型的机场还在使用外,大型空港都已不再使用了。
为了方便旅客登机,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登机廊桥。这是一个可以与登机门对接的活动长廊。它可以在一定角度内围绕着登机门转动,它的下面由轮子驱动,高度可以被调整。旅客出入机舱均可通过廊桥,然后直接进入候机楼,既安全又舒适。由于使用了登机廊桥,随后设计的候机楼形式及飞机停放的位置也相应做了改变。飞机的停机位置变为机头向着候机楼,使登机廊桥能对接到飞机的前舱门,为此,在登机廊桥的侧方画出了各种标志以便驾驶员把飞机停放在准确的位置上。
由此建造的候机楼变化为两种形式。一种叫指廊式,从候机楼伸出一条或两条长长的手指状的走廊,在走廊的两侧安置登机廊桥和停机位,停机量较以前大大增加。这种建筑形式现在已被大多数机场所采用。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旅客从候机厅到不同的登机口,之间步行的距离相差很大,这对于在指廊远端登机或者是中转飞机的旅客来说尤其不方便。在美国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最远的换机距离竟达两千米。现代新建的候机楼都安装了电动人行步道,减轻了旅客这方面的困难。
第二种形式是卫星厅式。它是在候机楼外设定的距离上又修建了一个或数个卫星厅,在卫星厅设有旅客登机廊桥,飞机停靠在卫星厅外,旅客通过专设的通道由候机楼进出卫星厅去上下飞机。一个卫星厅可以供多个航班使用,旅客搭乘各个航班的登机距离几乎是相同的。卫星厅式候机楼建造成本比指廊式的要高,而且建成后不易扩展。
为了减少投资,一种改进了的原始的登机方式也在被采用,它不需要上述的建筑投资,这就是使用地面车辆将旅客接送到停机坪或候机楼。优点是节约了建设成本,缺点是增加了服务人员的数量。有的机场为此设计出一种移动式登机廊桥,外观很像一辆大客车,但车的底部装有升降设备。旅客乘此车驶到飞机旁,此时车厢整体升起,车门对准飞机舱门,旅客就可以不费力地进入机舱内。大型机场可以有不止一座候机楼和登机机坪,在同一个机场内可以使用有不同类型的候机楼和登机机坪的混合布局。